宿松故事
宿松山川秀美,人杰地靈。歷來吸引了多少帝王將相、騷客詩人慕名而至,登臨造訪。如此美麗之地,必養聰慧之人。
宿松道光十五年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深受老百姓愛戴,此人勤政愛民,廉潔公正,治理有方,每到一處,都深受百姓愛戴、感動皇上。宣宗帝賞殿淳厚端樸夸獎道:"此人乃書生本色,將來必是好官"。
據了解,羅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
清咸豐十年(1861年)浙江巡撫羅遵殿祖父
重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羅遵殿故居。
該建筑坐北朝南,五進五開間
東西兩邊配廂房,高平屋硬山面飾五級馬頭墻
整個建筑為抬梁式磚木結構,面積約600平方米。
羅遵殿,(1798—1860)字澹村,道光十五年進士。
歷任知縣、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
福建巡撫、浙江巡撫。
咸豐十年,太平軍破杭州城,一家五口殉國。
清廷追贈右都御史,予騎都尉世職,謚壯節。
2010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遵殿故居(隘口鄉)
(一) 誕時夜如晝,乳名叫有光
出生時高光升起,光明如晝,為此取名遵殿,又因遵殿出生時所發生的深夜光亮如晝的奇異現象,故又取乳名叫有光。
(二) 不怕看兒癡,只要有轉知
羅遵殿自幼生性不好動,且沉默寡言,很少嬉笑,五歲時入私塾讀書習字。兩年過去,似乎長進不大,顯得呆板,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很是焦急。一日殿父問其學習情況,殿不言語,父將一竹扁擔橫綁在平直伸展的雙肩上,罰其面壁背書,當有一篇后半節背不過節時,殿即以另一文章的相似部分補上,以圖敷衍過關。父聽出破綻、佯裝不知,心想能想點子敷衍,說明有"轉知",不笨。為進一步探其智力,父隨手找過一根小木棍,佯裝狠打,殿見狀側身沖出門外。父停住腳步,不但不生氣,到還暗自高興。你道為何高興?因殿知身上橫綁著扁擔,如不側身正面沖出是出不了門的。事后殿父感慨地告知其母:"看兒不怕癡,只要有轉知"。這話以后也便成為宿松民間一句有名的諺語。
(三)廢寢忘食迎會考,臘肉臘魚爛被里
羅遵殿八歲時,父抱病離世,臨終前再三叮囑殿母:"殿雖孤僻,學不精。觀其貌相,察其行舉,正氣有余,雖開竅遲,后定有長進,好久培養必成大器。"
殿母遵父愿,艱辛供其念書。轉眼殿到三十歲有余時,為迎鄉試科考,殿遵母命,授予縣內高館。
當年秋殿果然不負所望,在鄉試會考中以優異的成績中了舉人,后四年入京應試(殿試),殿又一舉中了進士。這時道光年間正值用人之際,從此殿也便開始了仕途生涯。勤政清廉,盡忠守節。
(四)官運亨通,四方稱治
羅遵殿的仕途生涯從道光十五年中進士發往直隸知縣始,到唐山知縣、清苑知縣、賞加同知府。期間由于勤政愛民,廉潔公正,治理有方,每到一處,都深受百姓愛戴、感動皇上。
殿所到之處,竭力為朝廷效力,善體恤民情,把治地治理得有條不紊,使境內清平,萬眾戴道頌揚,堪稱治行第一。
(五)盡忠舉壯節,為孝續香火
咸豐九年太平天國李秀成率重兵從徽州直功浙江,杭州城危在旦夕。
殿一蒞任浙江巡撫,駐守杭城,就遭到了太平軍年的猛烈攻擊,初到一地,由于軍情不熟,援軍未到,調遺無人,只得與守將和民團奮勇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杭城被攻破失陷,殿不肯投降,便和夫人與長女一道盡節,歸葬于宿松二郎莊二郎河畔茅山上。時曾國藩駐軍于宿松,乃親率所部迎柩入城設祭奠,李鴻章、左宗棠以使相、爵帥身分先后來松吊祭,場景十分隆重。
羅遵殿是清朝為數不多的清正廉潔的重臣,史書記載,在杭州殉國后,靈柩運回宿松安葬,曾國潘親自率領兵馬來宿松為其送葬。曾國藩在其挽聯中把羅遵殿堅守杭州城與唐朝安史之亂名將許遠、張巡,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相提并論。
羅遵殿為官期間,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之際。外有英、法帝國主義的入侵,兩次鴉片戰爭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內有太平軍和捻軍攻城掠地,清廷既要攘外,又要安內,致使國力日漸衰弱,財政極度匱乏,根本無錢用于賑災濟民。作為一個地方官,要想造福于民,保一方平安,必須無私奉獻。羅遵殿正是這樣做的才贏得萬民稱道。相比之下不少貪官污吏趁機大發國難財,而羅遵殿卻能獨善其身,實屬難能可貴,其清正廉明為世人景仰。
曾國藩挽羅遵殿聯
孤軍斷外援,差同許遠城中事;
萬馬迎忠骨,新自岳王墳畔來。
- 上一個:宿松名謠
- 下一個:宿松形象代言歌《小孤山》在京成功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