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嚴恭山是宿松不可不提的一座名山,座落在涼亭鎮(zhèn)夏家村境內(nèi)。這里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樹繁蔭、珍禽簧語、溪流飛瀑。
嚴恭山,屬大別山山脈的分支,坐落在宿松縣的西北角,北與趾鳳鄉(xiāng)的白崖寨相望,南鄰梅墩鄉(xiāng)且寄沖,西南坐望九井溝,屬涼亭鄉(xiāng),海拔465米左右。山下是105國道,合九鐵路,古代的國道也在山下經(jīng)過,從涼亭的楓香驛經(jīng)過鳳凰鋪到墨煙鋪再到黃梅縣的亭前驛的古驛道就從山腳經(jīng)過,大別山從這里收住莽莽的手腳,進入丘陵地帶和長江邊的平原湖泊地帶。
嚴恭山又有一說是宿松的始祖山,那是因為宿松有史以來有最早記載嚴恭山的是《新唐書》。嚴恭山得名有兩說,其一,是歷史上宿松曾受嚴州管轄,嚴州的嚴即來自嚴恭山的嚴,據(jù)《新唐書》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記載:“宿松,上。武德四年以縣置嚴州,七年以望江隸之,八年州廢,縣皆來屬。有嚴恭山?!逼涠?,石道有石刻:南無佛頂首欏嚴,這是佛語,后人對佛多恭多敬,故而起嚴恭之名吧。
從山下向山上走去,經(jīng)過一天門,向上就是老虎籠,如圖下
【老虎籠】
有蠟燭石燈籠石,然后到嚴恭庵,庵前有玉泉橋,望春樹,佛手石,庵的西邊百米許就是嚴恭山石道,這里石道非道路之道,乃巨石壁立象一個道人坐立其上,稱為石大仙,又叫石道、石道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任縣長張敬模為了要登上石道人之巔看看更高處的風景,為此在上面鑿石形成幾級臺階,一般人登山找石道不得,均以為那個鑿的幾級臺階就是嚴恭山石道了!其實此道非彼道也。
石道仙兀立與其傍邊大石與山相接,中間有一長十米余的狹長長縫,一般地方叫一線天,而這里叫流云峽,明太史程大猷在上有手書題字:流云峽,還有中天壁立。
在峽中看峽外流云與上下翻飛的霧氣,陽光照拂下,別樣精彩,峽左是石道仙大石壁立,峽右是石鼓石,高險可攀,石道如仙翁打坐,雙手置雙膝上,頭顱滄桑,魚鱗狀斑駁古老,登上石道人邊的大石,攬涼亭河風景,盡收眼底,房屋錯落有致,村道,樹木,村落,星羅棋布,水塘如鏡,在山下陽光下熠熠生輝。
上到嚴恭庵,玉泉橋掩在雜草與灌木叢中,玉泉池因天干早已干渴,佛手石在路邊看去,就是三個大石頭立在那里,新長的竹子從石間向上生長出來,本來在一個石頭上刻寫了一個佛字,但看不真切,遠看就是一個張開的手,因此這樣理解佛手更加直觀。
望春樹是一種奇特的樹,開花時間長,夏季就含苞,經(jīng)過秋冬,還在那樣含苞待放,一直到清明左右才完全開放,書上記載就是一種玉蘭,大別山非常稀少,甚至說只有兩顆,因此稱為神樹,而望春樹這個名字就富有詩意!
再到石道,感覺不禁贊嘆天工造物,神奇鬼工,奇石之奇,象人像動物之多哉,然嚴恭山奇石,奇在普通山石間,兀然屹立在石上,象一巨大仙人,坐于石上,雙手置膝蓋上,雙腳分開,石頂千百年來風化不朽,魚鱗狀的巖石突顯巨石的時代久遠,傍邊基石上,有三個石鍋狀的窩。
傳說是石道仙在此煉丹的丹爐,我們在流云峽里觀看,想象世間風云變幻,云漲云消,雨起雨落,霧生霧滅,霞光夕照,烈日氤氳,好一派四時變換之風光,好一個詩意的形容:流云峽!石道老人靜處風光變幻星月長移之所,不論世間變幻怎么無窮,他自巍然不動身,更不動心!
這是在嚴恭山腳下拍的,有點深山藏古寺的味道。看得見的房屋是一天門的寺廟,大石頭就是石道仙。
關注宿松特產(chǎn)展示館:ssxxgx,了解更多更多宿松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