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劇本距今已有70多年歷史,同時發現的還有近百件古戲服
日前,在隨安徽省文史館對黃梅戲發源地進行調研時,在黃梅戲發源地之一的宿松縣北浴鄉廖河村一村民家中,意外發現了30余本黃梅戲手抄本,同時一并發現的還有該村民珍藏了幾十年的近百件古戲服。
收藏這些黃梅戲手抄本和古戲服的是村民叫廖竟成,今年60歲啦,據廖竟成說,這些黃梅戲的手抄本和古戲服都是他的太爺爺和村里人在民國24年(1936年)合資置辦的,同時留下的,還有一對唱戲時掛在戲臺兩邊用于照明的七寶蓮燈。“現在村里還保存的有一個建于明朝中期的古戲臺,逢年過節村里唱大戲時,村民們都會聚集到這里來”。今年81歲的聊河村民廖期年說,民國24年村里唱大戲的場景,他還模糊記得。“一個叫吳節如的師傅,帶著他的戲班子在村里連續唱了8天的黃梅戲,因為吳師傅的嗓子好,觀眾場場都爆滿。但吳師傅不識字,他唱的戲都沒有文字劇本,廖竟成的太爺爺就把吳師傅留在村里多住了幾天,讓吳師傅唱,他就一句句地用草紙記下來,包括唱詞、人物、念白等等。”
廖竟成太爺爺記錄的這些劇本,后來就成了廖河村黃梅劇團走街串巷演出時最殷實的“家底”。“后來我們才知道,來村里唱戲的那個吳節如,他的師傅是當時有名的黃梅戲大師胡寶林,因為劇本寫得好,周邊的一些戲班都來找我們要本子。”
記者在廖竟成家里看見,這些黃梅戲手抄本有30多種,劇本的名字有《世代仇》、《小蒼山》、《白衣記》、《木蘭從軍》、《七仙女送子》等等。有的是草紙做封面,上面直接用毛筆寫上劇本的名字;有的則比較講究,先用牛皮紙做封面,再在上面用朱砂臨摹了劇里人物的肖像;還有的則直接用當時民國時期的報紙當書皮。這些戲手抄本有的已被老鼠啃咬,還有的霉斑遮蓋了文字,掉頁殘損現象非常嚴重。
除了這些手抄黃梅戲劇本外,廖竟成還收藏了當時的戲服,花花綠綠的,被廖竟成窩在了三個大木箱里,抽出來時,衣服已褶皺不堪,有的帽子都被壓變形了。
關注宿松特產展示館:ssxxgx,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