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宿松歷史悠久。于漢高祖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設立松茲侯國,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宿松縣并沿用至今,距今2200多年歷史。宿松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四大地方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民間戲曲文南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境內擁有國家3A級景區“長江絕島”小孤山、“南國小長城”白崖寨。
宿松百年建筑,最早始于唐代修建啟秀寺,元元末明初的白崖寨、明初及中后期的宰相墓、羅家老屋等,多數為從清代康熙年間到嘉慶時期所建,因為大多年代較為久遠,規模相對宏大,保存相對完整,是名副其實的祖先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小孤山啟秀寺
啟秀寺小孤山的寺廟,始建于唐代。當時中國佛教興盛,禪宗馬祖道一(709-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腳至星子縣的龔公山,宿松的靈隱山一帶傳授佛法,后以小孤秀過靈隱,便至此開山建廟,曰“啟秀寺”。
白崖寨
養英山莊
養英山莊坐落在縣趾鳳鄉,為清朝的一門雙進士賀氏兄弟所建,山莊是他們告老還鄉后的居所。山莊從建國開始就成為趾鳳鄉鄉政府辦公地,為更好地保護好這處歷史老宅,把它作為古民居旅游點,去年,鄉政府已從山莊遷出,同時啟動了山莊修繕工程。
占巒村后湖遺址
位于復興鎮占巒村新溝組。該遺址是位于黃湖尾稍的南面湖中的一處新石器石器的古文化遺址。因水淹,文化層不詳,面積約4000平方米。2010年3月2日,當地村民在清淤時挖出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出土了一批做工精致的石矛、石鏃、石網墜、玉石環及陶片。地表可見紅燒土痕跡。
四號渡槽
位于長鋪社區五里組。四號渡槽又名荊橋渡槽,1975年開工,1976年竣工,位于太宿干渠樁號21+560處。渡槽橫跨荊橋河,由西向北,流量為12.6立方每秒,縱坡1/7500。,渡槽進口高程34.252米,出口高程33.89米,槽身長911.5米,寬3.5米,共28跨,鋼筋混泥土拱桁架支承。
城河寨址
位于破涼鎮車河村。此寨是宿松明、清石器四十八寨之一,為當地一防御性的土寨,后被太平軍攻破,四周是護寨河,為古代駐軍之所。
徐文藻烈士陵園
位于佐壩鄉梅園村。徐文藻,名世良,1905年11月生于宿松佐壩鄉梅嶺村。1927年1月,中共宿松支部成立,徐文藻任支部書記。1927年5月28日,宿松“五二八”慘案發生,徐文藻被捕,29日上午,被押至縣城老廳刑場壯烈犧牲,時年22歲。
樟樹灣祝家新屋
位于破涼鎮車河村樟樹灣組。該民居為磚木結構,青磚、小瓦、防火墻,經查祝氏宗譜,祝家新屋始建于清乾隆57年(1793年),嘉慶二年完工,距今210年。此屋坐東朝西,五進七開間,南北面闊24.4米,建筑面積近1100平方米。整體建筑規模宏大,古樸典雅,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山區徽派建筑風格。祝家新屋是我縣早期革命烈士祝爾昌的故居,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曾在此駐軍。
石興宗墓
位于趾鳳鄉九沖城村。該墓為南宋都統轄石興宗墓,原墓為一土堆墓,后予以維修。石興宗,字克承,祖籍江西,生于宋寧宗嘉定14年(1222年),卒于元大德6年(1302年),享年80歲。南宋末年,安撫使張德興駐軍太湖司空山(今屬岳西縣)抗元復宋,聞興宗英勇且賢,乃邀興宗共持宋節,授其都統轄之職,在克復黃州、壽昌諸役中,興宗英勇無敵,屢建功勛
陳漢 陳氏租屋
二郎 鄧氏祠堂
明 ? 杜溪單孔石橋
清 ? 廖河古戲臺
佐壩 洪氏祠堂
唐 ? 太白書臺
。。。。。。
還有!!就不一一展示了,
通過編著宿松百年建筑,將宿松縣留存至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最具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的百年建筑,體現當時歷史文化信息的代表性對象,以現今能搜集整理的文字史料和所能拍攝到的,最具沖擊力和震撼力的圖片資料集中程現出來,期望能為這些歷經百年風雨,正在一天天走向消蝕的珍貴遺產,呼喚全社會的保護和利用意識,為全社會提供一份到現今為止能夠提供到的最真實、最直接的圖文參考,幫助將來宿松子孫找到直接回家的路。
關注宿松特產展示館:ssxxgx,了解更多信息
- 上一個:宿松縣首任縣--張何丹
- 下一個:宿松有30余種黃梅戲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