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
乙酉(1645)年五月,李自成領兵東下,由于供給側出現問題,左良玉早就把沿江一帶城市劫掠了一遍,李自成部隊無糧可搶了,十分缺糧。在桑落洲桑家口,李自成餓得實在不行了,就搶鄉民的糧食。可是這股鄉民不好惹,自從左良玉劫掠后,鄉民都自發組成民團,對抗兵痞流氓。看到李自成一伙人,他們毫不膽怯,在李筠庵的帶領下,把搶奪糧食的兵痞流氓打得丟盔卸甲,還把其主帥給打生生打死了。后來從死者遺物和俘虜口中得知,他們打死的是闖王李自成。這個打死李自成的人就是宿松農夫李筠庵,李筠庵怕牽連鄉里,就舉族搬遷到了德化縣白鶴鄉(今天九江縣沙河街),他則上東林寺出家為僧,法號山鐸,終成一代名僧----真在禪師。
根據《清實錄》記載“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相當于清軍追剿闖王的總司令)等疏報、流賊李自成、親率西安府馬步賊兵十三萬并湖廣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四府所屬各州縣原設守御賊兵七萬,共計二十萬。聲言欲取南京,水陸并進。我兵亦分水陸兩路躡其后。追及于鄧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口等七處”。而李自成就是在桑家口一戰中失去了消息,從此再也沒在歷史中消失,一些捕風捉影的消息,也是子虛烏有,李自成再也沒有出現過,真的人間蒸發了。這七處地址中,只有一處地址查無實證---桑家口。在富池口和九江口之間,只有一個桑落洲。會不會是這個桑落洲呢?桑落洲又在什么地方呢?
據清《一統志》記載“歸林灘,古桑落洲也”,這么說,歸林灘就是古桑落洲了,(歸林灘在今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歸林村一帶,距九江20公里左右)。為什么要在桑落洲上加一個古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桑落洲曾崩塌過。又據《九江府志》記載“明天啟三年(1623年),桑落洲岸崩十余里,壞民居無數,遷移不定,民苦之”,桑落洲于明季年間,坍塌入江。徐騰芳明天啟三年(1623年)任九江同知,桑落洲奔潰,桑落洲岸崩十余里,壞民居無數,遷移不定,民苦之。蘆課無出,議請崩者蠲,荒者減,州民德之。桑落洲坍塌成了一個大口子,當地居民就稱這缺口為桑家口,這就是桑家口的由來。桑落洲因洪水沖擊,或坍塌的地方都稱之為口。如今此地稱之為匯口,就是今天宿松縣匯口鎮。
李筠庵(1621-1672),別字筠庵,江州德化縣桑落李氏子也,生于大江之洲滸上(今天宿松縣匯口、洲頭沿江一帶),世有功于國,襲軍藉,有顯者。父母早亡。師輕財重義,任俠不羈,會闖獻蹂躪中原,國家東南俱倚左方二寧,南朝廷設七省經略宜春袁公繼咸,開府于九江,招募天下勇健,乃授師為千人長。1645年四月,左良玉掠九江,把袁繼咸綁走。當晚船停在桑落洲附近,當夜就傳出左良玉吐血身亡的消息。左夢庚挾袁繼咸東下,九江城被焚,群龍無首。李筠庵就回鄉組織民團,保衛家鄉。當年五月,李自成兵至桑家口,與桑落鄉民發生爭斗,李筠庵率民團趕到,一鋤頭把李自成擊斃。后來發現死者是李自成,怕牽連鄉里。就舉族搬遷到德化縣白鶴鄉(今天九江縣沙河街),他則上東林寺出家為僧,后成一代高僧----山鐸真在禪師,著有《徑山滴乳集》,在佛教界聲望頗高。其家族后裔比較著名的有清代兩廣總督李鴻賓。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相當于現在的快遞員,快遞行業起家的李自成,成就了大順王朝。再看看今天的順豐快遞,其老總王衛也把其公司名稱帶一個順字,這是不無道理的,快遞行業都喜歡順)。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在桑落洲桑家口被李筠庵民團擊斃。
江殷道1673年,康熙十二年《九江府志》明確記載,李自成被宿松農夫所殺。
江殷道,湖北漢陽人,他從小就耳讀目染,親身經歷左良玉,李自成之亂,對李自成死于誰手,再清楚不過。他在1672年《九江府志》中明確記載,李自成死于宿松農夫之手。江殷道,一個湖北人,不說李自成死于湖北人之手,也不說李自成死于江西人之手,卻說李自成死于宿松人之手。可見其不偏不倚。這里需要說明解釋一下,桑落洲上,德化與宿松犬牙交錯,桑落洲大小事務,向來由九江府管轄。這也就無怪乎江殷道會在《九江府志》中多寫一筆宿松之事。后來高植就沒有在其《德化縣志》錄入此事,只是他補充說明了一點,王時聘招安了數千名闖王的難婦。如果李自成不是被宿松農夫所殺,這黃梅縣劉佐怎么會出現數千名的闖王難婦呢?他還在文中特地用了招安這個詞,如果一般難婦,直接遣散回家就可以了,招安一詞的意義可就大不同了。并且1672年,距離事件發生時,不過20多年,江殷道采訪時,很多當事人都在世,信息比較準確。
高植1755年,乾隆二十年《德化縣志》記載,清軍追李自成,駐扎在黃梅縣劉佐鄉,王時聘招安闖王難婦數千人。
高植(1699—1765),字梯云(一作梯月),號槐堂。湖州武康(今屬浙江德清)人。乾隆二年進士,歷官德興知縣、德化知縣、揚州清軍同知、江寧南捕通判等,為官廉正無私,人稱“槐堂司馬”。死后家無余財,堪稱廉吏,備受世人贊譽。 乾隆十九年(1754)夏,高植以“卓異”擢升松江(今天上海市松江)同知。因《德化縣志》未竟,遷延一年,次年秋天才置裝沿江東下。乾隆二十年(1755)孟夏,《(乾隆)德化縣志》修成,歷時一年。董榕稱這部志書“編纂最為嚴簡,無他志假借之失,列傳尤稱詳確,遠不遺,近不濫,得史氏法,可與康德涵《武功志》、陸清獻《靈壽志》并稱善本矣”。雖不乏溢美之詞,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客觀的。
1645年八月,距離李自成在桑落洲死亡僅僅過去三個月。英親王阿濟格的機要秘書彭而述在桑落洲寫下了一首詩,《中江阻風》。這首詩透漏了一個信息,鼉鼓雷鳴桑落洲。當初桑落洲發生了什么,讓三個月后,路過此地的詩人,還能聽見戰鼓雷鳴?桑落洲發生的這場戰斗,恰恰是《九江府志》記載宿松農夫鋤殺李自成的那段。
彭而述(1605~1665年),鄧州彭橋人。明崇幀十三年(1640年)舉進士。彭而述文武全才,曾任陽曲縣令。李自成破北京后,彭而述不愿降清,從小道渡江南逃。后彭而述游京華,以學書為名拜訪尚書王鐸。經王鐸舉薦,清靖遠大將軍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任命彭而述為兩湖提學襝事,進參議。又經孔有德舉薦,管云南左布政事、繼調廣西參政。在靖州,彭而述被包圍,不久永州失陷,彭而述被治罪免官。吳三桂征水西土司安坤,彭而述為其幕僚,出謀劃策。吳三桂用其策,打敗征水西土司安坤,任命彭而述為廣西右布政使,彭而述于康熙四年(1665年)秋病逝。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165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多鐸之胞兄,母為大妃阿巴亥。皇太極時期參加過攻打明朝邊境以及朝鮮的作戰;清軍入關時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順治元年(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于四大貝勒。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陜西、四川,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帶鰲拜等追李自成于九江口,招降左夢庚。順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鑲在大同的叛亂。順治五年(1648年),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后,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阿濟格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但他卻是一個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清代著名詞人仲恒,曾經歷這次變故,在此寫了一首詞《念奴嬌》,喜得干戈寧息后就是對這場戰爭結束的描繪。這首詞里面有大量桑落洲典故。
來源:桑落洲桃花源
專注宿松土特產,傳播宿松旅游和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讀取識別后關注.
我們的微信號:ssxxgx
宣傳和推廣宿松旅游、宿松土特產、宿松民俗風情、宿松文化,大家有好的宿松的故事和農產品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我們哦。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交流和分享快樂
- 上一個:宿松民間故事—清官錯案
- 下一個:宿松地名故事——二郎地名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