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驕傲的宿松,我以我是宿松人感到自豪,百度打開搜索宿松,你會驚奇的發現“宿松是哪個省的”,“宿松是哪里的”占據屏幕,那么宿松到底是如何值得我們驕傲呢?
先來看一下我大宿松威武霸氣的地圖形式吧
最好傳到朋友圈
多多滴擴散
告訴不了解宿松的人,宿松就是這么牛!
宿松沒啥特別的,
22個鄉鎮長這樣
外出務工掙錢的我們,看到這里,我們會馬上定位自己家鄉的位置,還有家里那田地和青草,還有那以前種植的果樹,特別是枇杷樹,尤其是我帶著寶貝回家,他都會說我要吃扒皮,我就想笑,我們都知道他說的是枇杷,呵呵
宿松沒啥特別的,
出名的景點有這些
家鄉的景點,家鄉的獨特,刻印在我們腦海中,不管走到哪里,始終會想起那一處不是很出名但是很特別的地方。
宿松沒啥特別的,
也只有這些地道美食
鄉味飽含著我們的記憶和童年美好趣事,它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有滋有味,吃上一口,比起那些山珍海味還要讓我們回味無窮些。
宿松沒啥特別的,
也只出現這些人
宿松乃松茲古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才武略,英雄輩出。為弘揚宿松歷史文化,彰顯松茲人文精神。特遴選宿松古代十大著名人物以饗讀者。
一、張何丹,四川人,為松茲縣第一任縣令。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中散大夫,因秉性忠直,被當時把持朝政的王莽貶為松茲縣令。宿松舊縣志載:“張何丹,漢中散大夫,以忤莽謫松玆侯相。愛民如子,治北五十里有嘉禾,無種自生,人以為德政之祥,后名其地曰仙田。旱,禱雨西郊,六月六日卒于雩壇。邑人哀慟,卜河西水口山葬之。為立廟并祀名宦”。張何丹到任后,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培養出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品種“仙田瑞谷”。漢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將縣治遷到今縣城。他清正廉明,體恤民情,在大旱之年,為民祈雨,于六月六日曬死在河西水口山祭壇上。縣民就地負土為瑩,立墓碑,上刻“漢令張何丹之墓”,并為之建“大王廟”以供祭祀。其后人遂居宿松。
二、陳武,(?—215)年,字子烈,三國時期吳國松茲人,為孫吳重要將領。曾參加孫劉聯合抗擊曹魏的赤壁大戰和吳、魏逍遙津大戰。因在赤壁之戰中功勛卓著,由校尉進位偏將軍。三國《吳志》卷十陳武傳載:“陳武,字子烈,廬江松茲人。孫策在壽春,武往修謁,時年十八,長七尺七寸。因從渡江征討有功,拜別部司馬,策破劉熏,多得廬江人料其精銳,乃以武為督,所向無前。及權統事,轉督五校。仁厚好施,鄉里遠方客多依托之。尤為權所親愛,數至其家。累有功勞,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權哀之,自臨其葬”。其子陳修、陳表也因軍功進位都亭侯、都鄉侯。父子三人皆被載入三國《吳志》,成為宿松進入正史傳紀的第一名人。
三、王蕃(228—266年),字永元。廬江松茲人。三國時期吳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先后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王蕃依據張衡學說,結合觀察天文實踐,重制渾天儀,用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3.1555,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確性。其制造的渾天儀既靈巧又實用,在“渾儀”上標明地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并由此制訂歷法。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說》。所著《考度論》載入《晉書》、《天文志》和《宋書》。《三國志?吳志》稱他“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因其性情耿直,不愿對昏君俯首聽命,不肯巴結佞臣,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吳國暴君孫皓無故殺害,死時年僅39歲。由于此時松茲屬廬江郡,治皖,(今潛山縣梅城鎮)故有潛山縣人和廬江西南人之說。松茲位于潛山西南,因此,清安慶府志、宿松道光志、民國志皆記載為宿松人。
四、閭丘方遠(?~902),字大方,唐朝舒州宿松人(唐令閭丘氏后人),唐末著名道士。年十六,通經史,學《易》于廬山陳元晤,元晤稱其“才器高邁,直可為真門之標表”。三十四歲受法箓于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得其真文秘訣。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精選節錄為簡明讀本,備盡樞要,名曰《太平經鈔》,故其聲名遠播於江淮間。閭丘方遠是弘揚道教南岳天臺派的重要人物。唐昭宗李曄降詔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方遠闡揚圣化,啟發蒙昧,真靈事跡顯聞吳楚,從學者甚眾。南唐沈汾《續仙傳》載稱:“遠近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其中會稽夏隱言,譙國戴隱虞,滎陽鄭隱瑤,吳郡凌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天復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
五、周本,(860—937)五代十國時期舒州宿松梅墩人。周本有勇有謀,能征慣戰,被五代十國時期后唐莊宗封為西平王。《資治通鑒》上有多處描述周本英勇善戰,以少勝多的戰例。宿松舊縣志載:“周本少孤貧,有勇力,嘗獨格猛虎,殺之。吳武王起隸帳下,每奮躍先登,攻堅摧鋒,蒙犯矢石,身無完膚。戰罷輒自燒鐵烙其創,飲食言笑自如。”頗有關云長刮骨療毒時仍飲酒對弈之英雄氣概。因功累遷淮南馬部使。武王取江西,撫州刺史危全諷率諸州兵十萬來爭其地,屯兵象牙潭。本馳擊之,大破其軍,擒全諷,平江西。武王奇其能,用為信州刺史。后召為雄武統軍,出鎮壽州,改廬州,加安西大將軍、太尉、中書令、封西平王。九三七年十月卒于私邸,享年77歲,歸葬故里潘家沖鳳形山。《南唐書》有傳記。
六、石良,(1319—1394)字松顏,元末宿松新安鄉杜溪村人。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石良秉承祖訓,自幼習文練武。元末群雄并起,石良糾集一方義勇,屯田養兵,保衛家鄉。宿松舊縣志載:“良天性果毅,謀略沈雄。元末盜起,剽掠無虛。日集鄉民筑城壘寨捍御之,十年之間盜畏其盛,不敢犯境,民賴以安。”。1361年率部赴九江歸順朱元璋,掛統兵元帥印。在攻克湖廣,策應同安、舒城中屢建軍功,于洪武二年封武德將軍,洪武十年進敕五節將軍,由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加洪塘湖養兵千戶。晚年致仕終老于鄉,享年75歲,葬杜溪,墓后今存洪武皇帝敕建的誥敕碑。制曰:“安邦擴境,在蓄將才,敘爵賞功,用申朝典。石良天資果勇,智略老成。蓋自宿松仗義之初,能遏眾寇,使一方無警,民庶咸安。當是時也,群雄并起,汝未嘗輕于服從。及予大業已定,汝乃籍其人民、率其士伍以歸予我,可謂知天運而識時務者也……。”
七、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一字葵之,號麗陽,宿松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歷江西樂平縣令、監察御史、按察司副使、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其任監察御史期間,梗言時事,屢上書奏,聲震天下。戍邊期間,評定苗寨叛亂,奏籌邊策,功勛卓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金忠士歷任邊疆,所至皆有建樹。其述治邊方略,條列顛末,述盛衰之勢,備撫治之方,多可與史事相參核。”1618年金忠士卒于任上,光宗泰昌年(1620)追贈兵部右侍郎,賜誥命。制曰:“國家褒錄勞臣,無間存歿,其有旬宣著績,安攘奏功,而乃用不酬才,年不副志,無可顯渥以慰冥靈?爾原任巡撫、延綏都察院僉都御史金忠士命世真儒,匡時偉器。……鞠躬盡瘁,俄星隕于營中。式軫朕心,宜優國恤。茲特贈爾為兵部右侍郎,錫之誥命。”又諭祭文,制曰:“唯爾學貫天人,才兼文武。素任天下之重,會撫長城之危……。”著有《歷任奏議》、《西征記》、《旭山集》存世。清朱書尤敬忠士,特作《金中丞傳》。
八、朱書(1654—1707),一名世文,字字綠,別號杜溪。祖籍宿松,生于潛山,二十歲時隨父返歸杜溪故里。是清初著名學者、古文家,與方苞、戴名世一起被譽為清初三才子。對桐城古文學派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是倡導皖江文化的第一人。宿松舊縣志載:“朱書,幼穎異,父語以古今治亂及忠孝大節,輒了了。長博極群書,經籍、子、史、韻、書皆手錄。日作蠅頭二萬余,更加丹鉛點乙……康熙丙寅(1686年)以拔貢游京師,褐衣布履,名動公卿。壬午(1702年)舉順天鄉試,癸未(1703年)登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甲申,(1704)召入英武殿纂修《佩文韻府》,賜松花崗硯及鹿雉魚等物。辰入酉出,積勞成疾,上遣太醫診視,綸音賜問,皆異數也。官終翰林院編修。”一七零七年,朱書卒于京師,歸葬故里杜溪,方苞為其撰墓表。朱書一生勤于筆耕,創作頗豐,著有《仙田詩在》、《朱杜溪稿》、《游歷記》、《怡齋詩文集》、《松鱗堂偶抄》、《寒潭瑣錄》、《評點東萊博義》等。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受到當時文化界名家的推崇。只惜其著述大多毀于《南山集》案,今僅存《杜溪文集》。《游歷記存》、《評點東萊博義》。
九、羅遵殿(1798-1860),字澹村,宿松縣隘口鄉羅家老屋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歷任河北唐山、清苑縣知縣,冀州直隸州知州,浙江湖州府知府,湖北安襄鄖荊道道臺,兩淮鹽運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等職。咸豐十年二月二十七日(1860.3.18),太平軍攻陷杭州城,羅遵殿仰藥死,一家五口同殉。清廷詔予優恤:“追贈羅遵殿右都御史,予騎都尉世職,謚壯節,入祀京師及本籍昭忠祠。妻徐氏、孀女陳羅氏、侄婦周氏,雇婦金梅氏、家丁顧斌同時殉難者,均令配食專祠”。清國史館、清史稿皆立傳。羅遵殿德才兼備,在任職期間,勤政為民,廉潔奉公,死后家里竟無舉喪之資,其下葬費用來自同僚捐助。《清史稿》羅遵殿傳載:“遵殿任外吏二十年,廉介絕俗,家僅土屋數椽,胡林翼集賻,乃克歸喪”。曾國藩日記稱:“羅澹村中丞,以乙未進士官歷直隸、湖北、浙江等省,凡二十五年,家無一錢,舊屋數椽,極其狹陋。聞,前后僅寄銀三百兩到家,其夫人終身未著皮襖,真當世第一清官,可敬也。”其清正廉明為世人景仰。
十、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號鏡湖,宿松縣涼亭鎮仙田村段家老屋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大挑一等分發浙江。歷任建德、慈溪、江山等地知縣,為官清正、干練,口碑頗佳。咸豐二年(1852),調任鄞縣知縣,在任內采用恩威并施的辦法,平息了數起民變事件。超擢為寧波知府,旋升寧紹道臺,兼署寧波知府,攝鄞縣知縣,兼任垂直三級的地方長官。咸豐八年升任浙江按察使,有“浙省第一能員”之稱。段光清在浙江為官期間,經常深入民間察訪民情,深受百姓的愛戴。浙江民間流傳他的“巧斷斃雞案”,其案件雖小,但影響廣泛,被載入《中國古代經典奇案》、《中國近代史通鑒》、《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清代州縣審判衙門》等多部書籍。因政績出色,咸豐九年(1859)三月受咸豐皇帝連續五天五次召見,并被咸豐皇帝授予“平易近民”匾額。同治丙寅年(1867)年引疾乞休,享年81歲。有《鏡湖自撰年譜》存世。
宿松沒啥特別的,
也只有這些文化
文化是浸入骨子里的,是一方厚土的內涵,宿松沒什么文化,不過擁有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非遺項目罷了。
宿松文南詞又稱文詞戲、文詞腔,是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詞被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類項目。2008年6月7日,宿松縣申報的“文南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斷絲弦鑼鼓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文學)小孤山傳說入選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宿松民歌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許嶺燈會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九井溝傳說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程嶺大鼓書入選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宿松香芽制作技藝入選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注宿松特產展示館,ssxxgx,了解更多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