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鐵爐咀位于下倉鎮九成村。一條玉帶長河橫貫南北,橫亙在長河壩上的一橋飛架東西,河水把鐵爐咀和汪屋銃咀分隔兩邊。于是,長河東邊的人稱長河西邊為河西。其實,鐵爐咀與銃咀隔河相望,在這一帶的平地上,唯獨只有這兩岸紅土丘高高突兀,形成了兩岸高丘相對出的長河之門。
鐵爐咀既不是貯藏鋼鐵的寶地,也不是大煉鋼鐵的地方,因何而得名呢?聽當地人說,原來,她有一段美麗的佳話。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每年越冬的大雁飛過于此,飛厭倦了,總要停歇南賽湖。大雁成群飛舞,歇息,作短期停留。有一天,有一妖魔覬覦大雁,魔心已動,每年秋冬季節,在南賽湖里興風作浪,人們對它無可奈何。在這以前,聽見大雁鳴叫,知道雁過家門。然而,人們只聽見大雁的鳴叫,只看見湖邊飄落零零碎碎的雁毛,卻不見大雁身影。
一日,一個道人,鶴發童顏,手持玉杖,路過鐵爐咀。村民請教道人,道人觀天象察地形,揭開妖魔誘惑大雁投湖的秘密。道人來到鐵爐咀臨河最高的紅土高坡上,出手一指,地上頓現一銅爐,三足六耳,爐內熊熊烈火,瞬間一銃樣器械鑄成。道人說,以后銃壞了扛到放置銅爐處,銅爐即可出現,銃會自動修復。隨后,道人面帶微笑,手撫長須,肩扛神銃,飄然到河西岸邊的汪屋銃咀最高處,向大家說:“銃架于此,你們以后聽見或看見大雁即將投湖,此銃會自動向南賽湖射擊。”說完,道人不見蹤影。
結果,妖魔被神銃擊斃了。那時,“大雁投湖”成為一道美麗的奇觀,湖面上能看到體型比家鵝大十倍的大雁,成群大雁與家鵝徜徉河面,時而引吭高歌,時而相互點頭,如同好友相聚,場面蔚為壯觀。后來,在那個饑餓年代里,山東大漁船駛入湖區,以捕魚為生,一個漁夫發現大雁,船頭擺放土銃,匍匐在小木筏里,用手當槳劃著,慢悠悠靠近大雁,向大雁開銃。現在,成群大雁飛越上空時,都要發出陣陣哀號,祭奠它們先祖。偶然有落隊的三五只大雁只作短暫停歇就匆匆告別。煉制神銃的銅爐,白天不見蹤影,晚上,在河面上能見若隱若現點點綠光。一天夜晚,一個略懂巫術的船夫,開船經過,見綠光,兩眼也發綠光,欣喜抱銅爐而去,放一鐵爐替換。據說,那船夫的船行至南賽湖,突然風急浪高,船翻了,人沒了。神銃也因而消逝,河西汪屋銃咀僅剩下一個土墩銃臺。
從此以后,鐵爐咀因此而得名,后來改名為鐵爐組。
專注宿松土特產,傳播宿松旅游和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讀取識別后關注.
我們的微信號:ssxxgx
宣傳和推廣宿松旅游、宿松土特產、宿松民俗風情、宿松文化,大家有好的宿松的故事和農產品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我們哦。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交流和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