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雷水又稱雷池,自湖北黃梅縣經宿松至望江雷港入江的整個水系。
所謂“古雷池”應當波連皖贛鄂三省的望江、宿松、太湖、彭澤、湖口、九江、黃梅等七縣,而主體水域在宿松。古時,長江在沒有江堤之前,這一片常常是水鄉澤國。只是近百年來,人們修筑起了江堤之后,長江才有了今天的馴服情狀,雷池也干涸縮小成今天的樣子。
在中國地圖出版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明確標注宿松的龍湖、大官湖、以及黃梅的鱤湖為雷池??梢哉f《中國歷史地圖集》是集中了中國當代和近代最為有名的專家,他們的治學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對各地地名的認知,以及對湖泊的變遷,其權威性毋庸置疑。
關于雷池,權威的《水經注》沒有記載,只有唐《元和郡縣圖志》載:“大雷池水,西自宿松縣流入望江縣界,東南積而為池?!边@是最早的記載,這個的說法含有宿松。北宋樂史編纂的《太平寰宇記》:“大雷水至望江積而為池,謂之雷池?!边@個可能是根據上面的記載來的。這些文獻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字:“積”。積——聚集,積水——水聚集的地方。宿松東南和望江緊鄰,本是該縣最低洼處,與望江低處連成一片,對于這些記載,我們能得到這樣解釋——大雷水從宿松到望江,在低洼處積而為池,謂之雷池。
《登大雷岸與妹書》。南則積山萬狀,負氣爭高;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北則陂池潛演,湖脈通連;西則回江永指,長波天合;西南望廬山;南薄燕阺,北極雷淀,削長埤短,可數百里。——南面是重重疊疊的山巒,東為一望無際的平原,北面是沼澤和河流,西面是曲曲折折的長江水,西南為廬山——雷池四址。南面迫近于燕,北面窮極于雷淀,削長補短,水流可至數百里,從這里可以看到雷池的大,雷池的波瀾壯闊。
宿松是雷池事件的見證者或者說是親歷者,公元337年,宿松的松滋縣名僑置湖北松滋市。宿松古縣城離湖區極近,東晉時湖區很大,兩者之間的距離不超過十公里。古雷池是東晉的軍事要塞,東晉戰爭最為頻繁的宿松,其境內就是軍事要塞,在冷兵器年代,作戰最節省士兵體力的是船只,在長江流域打仗除了軍士的武器以外,特別是溫嶠的部隊水軍居多,用得最多的是帆船了,三縣湖區無疑是屯兵的最佳選擇,戰時屯兵,閑時屯田。
兩湖衍變。春秋至西漢時期,龍感湖與今江西省境內的鄱陽湖連為一體,稱彭蠡澤。東漢時期,龍感湖與鄱陽湖分離,南稱鄱陽湖,北面——從東漢到東晉327年的兩三百年間,宿松、黃梅、望江這個大片水域肯定在百姓口中有個名字,史書真正記載的能說清雷池具體位置的是東晉丞相庾亮的“不得越雷池一步”,這片水域叫雷池。
《三國志.吳志》記載孟宗為“雷池監”,“濱水之民,業漁以為生,國家設職吏以課之”。 “雷池監”是朝廷收稅的命官,當時的雷池漁業收入肯定多,這項稅收對國家也重要。到底這個官管多大的水域,從文獻上來看,西漢一個官員管理近八千人,東漢不低于六七千人,在三國那個亂世,宿松和望江一會屬魏一會屬吳的記載來看,應該是戰爭的前沿,常住人口必然很少,漁民有江北、也含有江南的,這個雷池監管理的區域較大,不會只管區區一百平方公里的那片小地方。如果其只管望江那片水域收稅,不管宿松、黃梅,在這個連在一起的水域,以軍事為主的年代里,在三國,吳國朝廷在緊鄰的地方重設同樣的官職,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以孟宗為官的經歷來看,先朱據軍吏——雷池監——吳令——最后大司空(部級以上的高官),以這些經歷來看,孟宗肯定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在任內肯定管好了大雷池的國家漁業收入。( 廖理南)
專注宿松土特產,傳播宿松旅游和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讀取識別后關注.
我們的微信號:ssxxgx
宣傳和推廣宿松旅游、宿松土特產、宿松民俗風情、宿松文化,大家有好的宿松的故事和農產品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我們哦。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交流和分享快樂
- 上一個:宿松方言集錦續二
- 下一個:尋訪宿松十景之孚玉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