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康公堤位今佐壩鄉龍湖之浜的南面,屬今匯口鎮的康公村,康公村因康公堤而名。康公堤建于明洪武二年秋,成于洪武三年,歷時一年半。它為一既能蓄,又能排澇灌溉的水利惠民工程。
明初百廢待興,墾田開荒,軍屯民屯,是明初振興農業,固國安民的一項政策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對宿松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洪武二年秋,太祖取得了西征、南征的最后勝利,激情昂揚,親臨長江小孤山舉行慶功典,后命令負責農水的大臣康茂才督工于龍湖之浜,圍堤修渠,興水利工程。堤成百姓為表達對修建者的崇敬和懷念,將堤尊名曰“康公堤”。康公者,康茂才也。
也就是在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從江西移民到宿松的洲區,如今程營、王營、占營、史營、宗營等地,以姓氏圈地圍墾。朝廷規定,所圈耕種的土地,誰圈誰得,三年不交糧稅,并由國家補貼耕牛和種子,其時由康茂才修建的康公堤,就是為移民屯墾耕種服務的水利配套工程。
康茂才湖北蘄春縣人,原本為元朝末年元朝的一名水軍將領,在南京玄武門外水域與朱元璋戰時,被朱元璋擄,并為朱元璋所重用。為做好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水戰的準備,康茂才在龍湖橫路洲安營扎寨,訓練水軍,橫路洲上原一無名小山,因康茂才駐地而名“康爾山”,有吉祥之意。后朱元璋于此與陳友諒戰,大勝,又因名“得勝山”,這些都跟康茂才有關。(吳漢亮)
專注宿松土特產,傳播宿松旅游和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讀取識別后關注.
我們的微信號:ssxxgx
宣傳和推廣宿松旅游、宿松土特產、宿松民俗風情、宿松文化,大家有好的宿松的故事和農產品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我們哦。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交流和分享快樂
- 上一個:宿松方言集錦續一
- 下一個:宿松地名故事——五里太子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