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鑿山仙洞位于程嶺鄉鑿山村境內。位于鑿山山脈的東部盡頭,距縣城15公里,由宿許公路的橋頭,轉白子口鄉村公路,至三仙庵下車,向東步行400米即到洞口。鑿山仙洞系石灰石地質巖層,經千萬年的風化和地下水相容而形成的鐘乳石溶洞。
鑿山仙洞是古時“宿松十景”之一。歷史上政客騷人常常到此游覽,現存古詩近十首,贊之曰:“枯風頂上有清香”,“元幽不自曲中生”“石乳熏風片片香”…也發出了“洞門深閉幾神仙”的感慨。
今存鑿山仙洞雖不見歷史旅游的繁華,卻仍有游覽、觀賞、考究的價值。洞口在坡頂層巖下,層層石塊狹縫中長出了灌木荊棘。旁有石墩、碎石,雜有黃晶石子。登高臨風,對日玩石,頗具詩意。
相傳鑿山洞有十八重(無考),今能進入觀賞的只有三重,
第一重
洞高20米、寬30米、呈三角形,頂端為尖角、底面平坦開闊,石壁多為層巖,層巖厚薄不均,一順斜向,本屬天然卻似人工。底部有一小口,高不足一米,寬約1.5米,俯身方可進入。進入后漸高漸窄,能容一人直立探步,十余米后又是寬闊大石殿。黑乎乎的對面不見游伴,只有一層余光經窄縫射入可見一線光亮,幾十瓦的手電筒在二重洞殿內也只有暈黃一縷弱光。
第二重
洞殿高約30米,整體呈穹頂形,底面近圓形,直徑30米光景。周邊是整塊巖石,壁有小洞,形若神龕。借助電筒微光,可見石鐘、石乳。石乳形狀別致,如魚、如鳥、如龍、如花、如人。千姿百態、越看越生神想。西壁上的一板石乳群,酷似國畫。下面是巨大的靈芝,上面端坐一尊慈佛,旁有蓮花,栩栩如生,令人靜心向善,邪念凈除。穹頂上蝙蝠數千,黑壓壓一片,叫聲似百鳥出林,底面上多是蝙糞與沉泥,軟綿綿,氣味殊聞。第二重徑深有一石筍如門如人,石筍背后又有一狹窄小洞,能容人側身進入,通向第三重,彎彎曲曲、崢嶸突兀,陰森森的,少有游人探其終境。據傳洞底下溶洞交織、有暗流、地下河、河通江湖。
鑿山仙洞傳說頗多。唐朝詩人羅隱曾經游歷于此,以洞穴為家,以松竹為友,挽風瀝雨,對日月而長哦。羅隱親近百姓,百姓也很好客,彼此結下深厚友誼。后來民間傳說卻把羅隱神化,說他是凡身御口,出口靈驗。他與鑿山洞附近白子口一名叫梅花的賢惠女子有戀情,離開時點化梅花得道成仙。至今白子口仍留有三仙(梅花、金花、銀花)庵。鑿山洞能容千人,歷朝戰亂鑿山仙洞都成為老百姓的避難場所。太平天國時期躲長矛(捻軍)、抗戰時期躲日寇。傳說日寇占領宿松,偵察兵登上了鑿山,站在鑿山仙洞高坡上,洞內藏有幾百民眾卻全然不知。他們用望遠鏡向東一望,望到泊湖水茫茫一片,認為沒有東進意義,使程嶺人民免于災難。
鑿山仙洞因仙而聞名遐邇。在皖、鄂、贛三省民間頗負盛名。文革期間,迷信、賭博一時盛起。宿松、太湖、望江、彭澤、湖口、東至、黃梅七縣信男善女紛紛到此求神問卜,日近萬人。鑿山仙洞周圍有裝神的、有求神的、有賭博的、有做買賣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叫聲鼎沸。這是鑿山仙洞有史以來最熱鬧、最混亂的場景。今后如有人正面引導,開發資源,還其旅游價值,可讓鑿山清音傳得更遠。
鑿山仙洞真的神奇,稱之仙洞名實無愧。
專注宿松土特產,傳播宿松旅游和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讀取識別后關注.
我們的微信號:ssxxgx
宣傳和推廣宿松旅游、宿松土特產、宿松民俗風情、宿松文化,大家有好的宿松的故事和農產品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我們哦。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交流和分享快樂
- 上一個:宿松的這個景點你去過嗎?看圖,猜猜這是哪里!
- 下一個:宿松地名故事——三面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