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故事
宿松縣城內有座鯉魚山,這鯉魚山相傳是在很早以前由一條金色的鯉魚變幻而成的。前人有詩贊道:“石齒風流水潺潺,云鱗片片點苔斑,不知蛻骨何年換,飛過江天化作山。
相傳很么以前,有一貧儒在宿松縣城南門橋下觀景踏青,忽見一金色鯉角躍出水面,落到橋頭的岸上被一漁人拾起放人漁簍。貧儒見金色鯽魚美麗可愛,便將身上僅有的幾文錢買下并放人城南的放生池。貧儒將魚放生后再也沒有過問,卻在科考中中了進士在朝廷為官。那放生池中的金色鯽魚也不甘寂寞,總想游到海洋去跟隨龍王,像那些蝦兵蟹將一樣成為龍宮的一族。忽一日雷雨交加,鯉魚乘著一陣龍卷風飛跳起來,跳到了東海。但按龍宮的規矩,凡要新加入龍族的,必須在每三年一次的長游躍高比試中,沿江先游到宿松縣城南郊的龍湖上游的縣大河,再跳過城北的龍門山才可封為正式龍族。在這一年的比試中,鯉魚本以最快的速度最先游到龍湖的縣大河,怎奈重回故地萬千感慨,又被綺麗的十里祧源和煙柳所吸引,以至在跳躍龍門山時誤跳了方向,只聽嘣隆一聲飛躍而跳,身子卻穩穩地落到了縣城東北角的潛佳山邊。因未過龍門,鯉魚自知得不到東海龍王的賜封,便一聲長嘆氣絕身亡。隨著一陳香煙濃霧過后,片刻之間便化成了一座形似鯉魚的山峰,這便是后來的鯉魚山。“從那以后,民間也就廣為流傳著這段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流傳既久,逐漸地人們將“鯉魚跳龍門“引伸到科舉及第上,意為”黃榜高照,金榜題名“,就等于說是鯉魚跳過龍門。
傳說本邑有位學子在赴京應試時曾寫過這樣一首絕句:“兒今去應試、對望子成龍,必作鯽魚躍,飛騰上九重。”據“宿松縣志”記載,鯽魚山多白石,色如玉,故又稱孚玉山,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景色極佳,故有“孚玉青峰”之譽,也是宿松十景之一。傳說鯽魚山上的白石為鯽魚骨頭所變。當年李白來宿松,與山麓水光祖師談道時所題名的“聰明泉”是鯽魚的眼睛所變。跟鯽魚山相連的彈山是鯽魚的尾巴所變,當時鯽魚跳龍門誤落此地時,尾巴彈動時變成了后來的彈山。東海鯽魚的后輩們不失前輩所望,在以后的比試中跳過了龍門,為懷念它們的先輩,它們還定期游回龍湖,從湖底打通一條通往鯽魚山附近龍井里的地下暗道。那龍井雖海拔較高,離江河很遠,但因直通龍湖,又常有東海的鯽魚從龍湖游來,水位不停地上漲,再大旱的年份井水也不干。
相傳有人清晨觀望井底,曾見龍影晃動。井水甘甜爽口,為宿松縣城內居民燒茶煮飯之首選。還有那鯉魚山腳下的“聰明泉”水,散發著一種翰墨芳香,喝了可使人聰明伶俐,宿松也因之人才輩出。宿松歷史有一縣官,為擴建縣城要修筑新城墻,請地仙察看風水。地仙建議,縣城墻要圍繞鯉魚山而建。鯉魚山是一座風水寶地,難得的勝境,如把山圍在城內,等于是“金盆養鯉"。這樣,就大吉大貴,可使宿松文人和官吏層出不窮,多得可用一升芝麻來計數。那縣官一聽,頓時嚇得渾身發抖,面前漆黑。因為那時官場上有個慣例,新上任的縣官老爺到任,必須例行禮節地拜訪接待地方上的官吏,文人和紳士等名流,對在位的和中榜的文人同樣如此。縣官心想:如真出一升芝麻多的文人及官吏那還得了!再者又怎么突出和表現自己,豈不是自找麻煩。縣官怎么也接受不了這“金盆養鯉",又請來第二個地仙,沒想到其說法同樣。為根除后患,他暗暗授意,不把城墻往鯉魚山外擴,改向東西方向延伸拓展,即往東擴至小東門,往西擴至小西門,把鯉魚山拒于城墻之外。這還不夠,為把那“鯉魚"徹底困“死",縣官還采納了地仙的建議,用條“繩索。把鯉魚從腮殼到嘴巴給穿起來,即在鯉魚山旁邊自北往南修起一條大路,即現在的龍井路,從而切斷了鯉魚山的龍脈,又是一條穿住魚鰓魚咀的繩索。從那以后,人們常見山的前沿石縫中流著血紅的銹水,很多人都說那是穿魚出來的血水。鄉下人至今還說宿松歷史上沒有出過狀元,原因就在這里。
進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宿松縣城的發展日新月異,圍繞鯉魚山過起了縱橫交錯的街道,形成了“金盆養鯉"的概勢。人們堅信,隨著國家的日益強盛,縣城建設的日漸發展,宿松定將人才輩出,也一定能夠騰飛起來。
專注宿松土特產,傳播宿松旅游和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讀取識別后關注.
我們的微信號:ssxxgx
宣傳和推廣宿松旅游、宿松土特產、宿松民俗風情、宿松文化,大家有好的宿松的故事和農產品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我們哦。這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交流和分享快樂